咖啡關鍵字 17:Calibration

咖啡關鍵字 17

Calibration

名詞

所有量化的東西都會有一個標準,就像是公制的度量衡標準,可以確保全世界的30公分都是相同的30公分。要將感受量化,定義的標準就更為重要,像是甜味,台南人的標準就跟台灣其他縣市的人不一樣,所以當台南人說食物不甜,千萬要考慮一下。但是如果有一個甜味的標準,大家就能在同一條線上評量食物的甜度。要設定一個標準,最重要的就是先歸零,在感官上,我們把人最小能夠感受到的程度稱為感覺閾值,像是痛覺,視覺,聽覺,味覺...都有其閾值。杯測師在訓練的時候,會用極小比例接近閾值的鹽,糖,酸水,去訓練味覺的敏感度,並且辨識不同比例混和後的極小差異。

在一些感官品評的場合,例如品酒,評審上桌前都會品嘗一支基準酒,將一些特徵的“程度”標準化,才能做出一致,公正的評判。咖啡也是,在生豆評鑑賽中,主審在感官校正的時候會用基準豆來選拔評分標準較接近的評審,確保能在最小的標準誤差下,做出正確的評判。品質的評比往往不是由一個人說了算,為了避免個人的主觀意見,成見,或是失誤影響到公平性,感官品評的成績通常是統計結果;即便參與評比的人不多,還是能透過平均分數降低主觀和成見產生的噪音,也可以用統計學確保分數的可靠度(例如分析小樣本可靠度的t-test)。

在消費端,雖然不需要像評審一樣精準的校正,但是找一群喜歡咖啡的朋友,建立一個共同的喜好標準以及咖啡語言,分享各自品嘗咖啡的經驗也是非常有趣的。